Thursday, April 26, 2012

榮格與《易經》- 岑逸飛


2012年4月26日
岑逸飛 生命通識

榮格與《易經》

最近播映的影片《危險療情》,講述兩大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與榮格的決裂,其中涉及兩師徒在學術上的爭辯,佛洛伊德執着於他以性慾論解釋人類一切行為,而榮格則沒有這麼極端,其思想較為開放,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因而被佛洛伊德斥為迷上玄學,遠離西方講求實證之路。
佛洛伊德醫治精神病人,是對病人的夢境作解析,從其潛意識尋找病根。榮格則不止於解夢,且還用上《易經》占卜,後來更採用佛學的曼陀羅,作為輔助工具。榮格不懂中文,他與《易經》的淵源,要得力他的一位好友衛禮賢(Richard Wilhelm)。衛禮賢是德國人,是新教牧師,來到中國青島傳教,留居中國二十多年,醉心易學,並將《易經》譯成德文,當時被認為是最好的德文譯本。
榮格在未與衛禮賢相遇之前,對易學已感興趣,認識衛禮賢後,對此道更是如虎添翼。在一篇題為《易與中國精神》的《序言》,榮格說出了他學《易》的經過,並且解釋了幾個卦,如鼎卦、賁卦、晉卦、坎卦、井卦等,足以說明他對《易經》用功之勤、鑽研之深。晚年時他隱居瑞士的波林根(Bollingen),經常坐在塔樓旁的百年老樹下,身邊放着《易經》,用蘆葦代替蓍草來卜卦,覺得《易經》常能提供某些出乎意料的中肯提示。
榮格的學《易》心得,主要是他提出了「共時性」(synchronicity,或譯「同步化」)
原理,指的是自然事物間的關係,特別是在「心」與「物」之間,即內心感知的事件與外界的現實,會相互呼應,內心的預感經常反映真實,也就是說,一個人內在主觀的心靈狀態,會有一種奇妙的一致性。從另一角度來看,榮格的「共時性」原理,是中國傳統的「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觀念的另一種表述,也是中華民族的宇宙觀與生命觀的神髓,與西方的實證傳統自是大異其趣。
西方的實證傳統,重視「反覆實驗」,認為占卜的靈驗,僅是巧合。但榮格認為,西方的因果律不過是「統計學上的真理」,他在治療病人過程中採用占卜方法,其療效遠非機率所能解釋。榮格從多年臨床所看到的情況,通過占卜活動可以將人的潛意識以象徵形式展現,從而顯示心理世界與現實世界奇妙的對應性和平行性。
其實榮格所反對的因果律,是西方以線性邏輯來推演講一因一果的自然因果律,有異於佛學以全方位看多因一果的因果律。榮格所說的奇妙對應性,不外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現象,但其中的因果關係,又未必是人類知識所能徹底明白。

Wednesday, April 25, 2012

唐英年是「意外英雄」? - 張敏儀 (前廣播處長)


2012年4月25日
張敏儀 (前廣播處長)

唐英年是「意外英雄」?

編按:筆者昨天借小說《命運之人》其中一個命題「國民知情權高於國家機密」,引申分析唐英年在特首選戰期間的「揭密」行為,今天繼續。
山崎豐子決定以新聞媒體的「第四權」為主題,以「外務省洩秘案」為藍本,於八十四歲高齡完成她畢生對新聞工作不離不棄的巨章。
她訪問超過一百五十人,包括沖繩檔案館、美國國家檔案館、外務省、宮內廳、英國駐日大使館,以及其餘相關機構,還包括匿名人士,並閱覽無數相關書籍和檔案。
整個過程歷盡艱辛。幸好最後在政治學者的努力下,西山本人上訴得直。但最核心的關鍵仍未解決。
山崎豐子2010年12月在後記中說:「為了避免不幸事情再發生,我誠摯希望每一位國民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命運之人》改編為十集電視劇,播出時已是日本「三一一」地震和福島核洩事件之後,政府和電力公司資料不足、交代不足,而大受非議。
電視劇最後一集完結時,字幕特別提及此事,問:「政府還有什麼仍在欺瞞國人?」電視製作人的良知、勇氣,是事件主角三十年的磨難,作者五十多年的信念的延續。
「新聞機制是第四權」、「國民知情權高於國家機密」,但是,我們有多少人有機會和願意付出一切,作出影響一生命運的決定?如果不是英美國家有「檔案法」,可以在三十年後開啟,西山的案件也許永遠不能找出真相。
消息來源 堅持保護
《命運之人》還有一個重要問題:「保護消息來源」。
書中主角是叱咤一時的名記者,甚至可以左右政黨高層的角力,但是不願意以妥協交換特權或上位。
整個悲劇的主因,是因為他要保護消息來源,只能間接報道,所以反響不大。苦惱之餘,他把文件交給議員,對方卻違背承諾,在國會公開文件以求打擊首相。
主角要保護的「消息來源」是一位外務省女事務官。她出於仰慕而自動把文件交付主角,叫他「去改變這個世界」,此後的交往中更發生關係。
事發後警方把她隔離,一味挑撥說對方不理她的死活,只顧自己做英雄。她也蒙受失業、失去丈夫和公眾眼光的壓力,要不斷搬遷和轉工。在沒有機會跟男方接觸的情形之下,更受周刊記者慫恿,發表把一切推於受引誘和受脅迫的「內幕」。
檢控官把「秘情」擺上枱,令報館同事都憤憤不平,「原來是和女人上床取消息,還算什麼英雄?」公眾輿論一夜反轉,只有父母和妻子堅定支持。
妻子要忍受最大的傷心屈辱,到最後仍守着他放棄的家和兩個子女,自食其力,甚至拒絕真誠的舊友求婚。
桃色事件對政客和傳媒人同樣致命。高舉正義旗幟的人要比白更白,一旦有破綻就被打沉。在案件審判期間,記者的律師叫他拿出證據,反駁對方是出於自願,絕無強迫成分,但是他不願意這樣做。是為了維護對方名聲?是出於自疚?還是身為一個有骨氣的男人最後的補償?
案件上訴到最高法院後,法官提出:「採訪國家機密並不等於違法,但如果採訪手段和方法觸犯法令,或雖未觸犯法令卻嚴重蹂躪受訪者的人格、尊嚴……,即脫離了正當採訪活動的範疇,則具違法性。」因此認定主角利用私情獲取國家機密,判決有罪,不過緩刑。
所以,對政客窮追猛打的傳媒,必須剛正自持,維持普世價值;即使在某時某地的規條下獲罪,也可以希望公道存於後世。
還有,唉唉,什麼是機密?
政府資訊公開是民主政治的基礎。李柏青律師在《命運之人》其中一篇序言說:「但換個角度,我們都知道有些事是能做不能說的,或者至少是當下不能說。」
太早公開會造成傷害,這種情況下,資訊的機密就有了正當性,於是「知的權利」也有了界限。具體的事例很多,「避免引起不必要恐慌」是常用語。不同的例子,不同的嚴重性,在不同的國家,爭議永遠存在。
《命運之人》一書中,首相的立場就是如此——達成美日協議,沖繩回歸是日本戰後一等大事,為國家尋回尊嚴。雖然私底下是不平等條約,美軍基地減幅不大,但首相本人及所屬政黨都勝利。
如何應劫 氣數使然
偏有一個不知好多歹的記者,鍥而不捨在一個小節上糾纏,這小節,就是其中四百萬美元的賠款,其實是由日本支付的。在國家元首眼中,這小節夠小了吧?即使後來有文件作證,但各級官員推卸、抵賴、拖延,不了了之,也沒有扳倒首相。
因為首相痛恨該名記者,指令警衞廳長嚴厲處置。於是檢控官便隔離和挑撥女證人,以「私情」蓋過一切的檢控手法,摧毀了一位名記者的聲譽、地位、家庭和一生。
當時整個過程中,某些同業仍對他支持,報館亦在整個審判中負起經費和法律責任,冒着受讀者批評和報紙銷路下跌的危險,在現實中更是難能可貴。
唐英年只是自己指出某人的言談,並無牽涉任何機構,也沒有金錢利益得失,但是,他無意中掀起的「公眾知情權」,在權責之前可以起很大的示範和警惕作用。
與田北俊在2003年毅然辭職,令二十三條停止立法一樣,他們都是accidental hero。
唐先生失意選舉,但肯定上了寶貴一課。他仍然是好命之人,如此翩翩中年,美酒賢妻,又知道誰是真正朋友,其樂何如?
他或許說過要用另一種方式服務社會,未嘗不可,但千萬三思,勿再輕率,多讀書,未為晚也。
至於這個「知情權」、「保護消息來源」、「國家機密」的輪迴,傳媒眾生如何應劫、轉劫、避劫,氣數使然,有幸或不幸做「命運之人」,就看自己了。
二之二.完

Tuesday, April 24, 2012

命運之人──唐英年 張敏儀 (前廣播處長)


2012年4月24日
張敏儀 (前廣播處長)

命運之人──唐英年

一個月前今天,二十多萬香港人上街投票,除了少數在網上成功登入的,大部分人甘願用幾十分鐘至幾小時排隊,投下明明知道自己沒有決定權的一票選特首。
結果是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表示兩個都不選,其餘的仍然是何俊仁得票最少,唐、梁兩人大致相若吧。
之前兩個月內,在其他傳媒民意調查中一直落後的唐英年,在最後關頭迫近對手;仍然支持他的人,有些是為他不值,有些是極度抗拒他的對手。
面容平和接受落選
第二天早上,唐英年站在投票中心門口,彬彬有禮地跟每一個人握手;兩小時後,他站在梁振英身旁接受落選,面容平和,有禮地與眾人一起拍手。
《命運之人》是山崎豐子的小說,她生於1924年。本書2008年出版,2011年改編拍成電視劇。
山崎豐子是日本最有魄力的女作家。她最初在《每日新聞》任記者,工餘寫作。1957年寫《暖簾》,58年以《花暖簾》榮獲第三十九屆直木賞,此後專心寫作。
六零年代,日本女性沒有什麼社會地位。一個孤身作戰的女記者,帶着無比堅毅的探索和批判精神,1963年出版《女系家族》,65年出版激起千重浪的《白色巨塔》。1973年《華麗一族》以日本金融改革和鋼鐵業為背景;其後的戰爭三部曲──《不毛地帶》、《兩個祖國》和《大地之子》震撼文壇。
1999年發表《不沉的太陽》揭露日本航空公司秘辛,並以日本史上最大空難——御鷹巢事件死亡人數五百多人—──前後的處理為題,沉重得很。
日本無論戰前戰後,流行的大多是「私小說」,專注個人感情。山崎豐子的氣魄,絕無僅有。
她每一本書都有清楚的歷史背景,結構緊密,資料搜集之詳盡令人敬佩。引人入勝的是她筆下的人物性格愛恨情仇,但每一本書都是歷史課,讓人對那個時段的日本加添認識。
「命運之人」日文原意是,人由命定還是命運弄人?還是人的命運由自己性格而定?
許多人譏評唐英年含着銀匙出生,不知民間疾苦的時候,他說過:「一個人的出身並不由自己決定,一個人做什麼是自己可以決定的。」
出身不由自己決定
《命運之人》書中主角是哪一種?他為了國民知情權,遭國家機器剝奪名記者的身份,以「洩露國家機密」定罪,失去名譽、工作、自我放逐、離妻棄子,三十年後七十九歲時才沉冤得雪……,那是一段真人真事。
唐英年其他缺失都是他個人問題。只有在第一場候選特首電視辯論時,指出梁振英曾提出以防暴隊鎮壓示威民眾,才涉及公眾「知情權」。
他說:「因為知道他會當選,才要讓公眾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
有人說這是同歸於盡的慘烈一擊。
有人說這是沉淪後的醒覺,無欲則剛。
有人說只是小人所為,為什麼不早說?
不過,正如「一群高級公務員」的公開信中說,以前聽過最少兩名局長轉述此事,不過當時梁不是選特首,所以他們的反應只是「使唔使咁重手?」
如果是私人意見,無權無勢的人喜歡說開機關槍大炮都可以,到正式登上權位就關乎公眾生死了。
當時唐英年的指控的確震動港京。有人提出政府要嚴肅處理違背行政會議保密原則的人,甚至口誅筆伐,認為是違背「政治倫理」云云。
哈,事過景遷,只一個月,在「大和解」大合唱之下,沒有人追究了!
希望唐英年被正式控罪,讓市民好好討論一下,認識一下「知情權凌駕於國家機密」這個大原則,好好地準備迎接懸在頭上的一把刀──二十三條立法。
傳媒中人,在「豬狼對決」之後,在這場撕裂傳媒立場、原則的鬧劇、悲劇之後,看看這面鏡子照出自己是什麼?
沖繩是日本最大隱痛
中外文壇都有由記者轉為作者的名人。但五十多年來作品如此之多,本本鉅獻,而且並非基於個人經驗,而是千辛萬苦搜集資料,加上對書中人物的第一手認識,寫成如此深刻的作品,大概只有山崎豐子一個,她每一本書都令人流淚、反省、自慚。
《命運之人》的起源是1972年,被美軍佔領的沖繩回歸日本時,牽涉到國家、社會和新聞媒體的重大事件。一名報社記者揭發日美密約內容,遭到逮捕判罪,最後自我流徙沖繩三十年。
記者名西山太吉,日本傳媒稱之為「西山事件」,其後由於一位政治學者盡力搜尋三十年,在華盛頓國家檔案中找出密約,而曾經堅決否認密約存在的前美國局長也終於承認確有此事。
結果,西山在2005年向法院起訴要求國家賠償他的名譽損失。到2010年4月,東京地方法院終於判決,日本政府必須公開當時的美國合約,以及賠償西山等原告,每人十萬日圓!
山崎豐子在戰爭期間曾在兵工廠擦子彈,對沖繩姬百合學生軍有特殊感情。多年後在沖繩首府那霸拜祭姬百合塔,聽曾經是學生軍的解說員回首往事。隨後參觀美軍基地和通訊設施,大受衝擊,難以相信那片土地是日本領土。
1995年,三名美國士兵強暴一名日本女童,雖然美國大使痛心疾首地道歉,之後日美雙方對重整沖繩美軍基地進行磋商,包括遷移普天間機場等等。至今十五年,懸而未決。
沖繩居民自視為日本棄兒,是二戰中日本唯一發生地面戰爭的地方,其後等同被佔領,一直只有犧牲。
沖繩是日本最大的隱痛。我認識的日本知識分子,都說他們私下最常聽沖繩音樂。當時我不明所以。
二之一.明天續
編按:筆者從記者西山太吉一生遭遇引申,唐英年於特首辯論時只是指出某人的言談,並無牽涉任何機構。那麼他算不算是accidental hero?明天再作分析。
《命運之人》內容簡介
書中講述一名滿懷理想和使命感的記者弓成,在1971年美國歸還日本沖繩的「沖繩回歸協議」中,發現應由美國支付沖繩地主的四百萬美元補償金,原來是由日本政府墊付。
眾議院審議落幕在即,弓成惟恐日本政府永遠欺瞞百姓,遂把手上影印的機密文件交予在野黨議員揭發,沒料到議員出示影印本,引發軒然大波。消息來源的女事務官三木辭職,與弓成友好的長官亦被降職。
首相以教唆和公務人員洩漏國家機密罪起訴弓成等人,而弓成與三木曾有短暫不倫戀情,檢察官遂把洩密焦點轉移成不倫男女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