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7, 2014

宏觀財政堪告慰 兇殘襲擊火中燒 - 林行止

2014年2月27日

宏觀財政堪告慰 兇殘襲擊火中燒

「收看」曾俊華司長宣讀新年度《財政預算案》時,電視熒幕打出《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遭人從背後襲擊、砍了幾刀的新聞。筆者曾與劉君有數年共事的經驗,知其待人圓融、工作認真,是一位正派的新聞工作者,何以會遭此毒辣橫手?真是費解。由於新聞界正處多事之「春」,變動連連,業界對「滅聲」的疑惑,原已不安,凱文遇襲,陰霾更甚。
筆者當然無法妄斷「劉進圖遇襲事件」的原因,更不知是否牽涉私人恩怨;不過,任何恩怨,招來如此暴戾殘酷的刻意傷殺,筆者何止震驚?真是髮指!
各方包括行政長官責成警方盡快緝拿兇徒歸案,警方發言人亦在熒幕前表示決心,但自從一九九六年五月《凸周刊》社長(現為樹仁大學新聞系主任)梁天偉被兇徒斬傷斷臂,以至其後「大班」鄭經翰被砍傷、《陽光時務》老闆遭毒打、《壹週刊》老闆黎智英家門被刑毀和放置利器、《蘋果日報》被縱火、《am730》老闆施永青座駕被當街截停並用鐵鎚敲破車窗等,事後警方都煞有介事地聲稱要「緝兇」,可是拿不出半點成績,兇徒逍遙法外,這令警方蒙羞,亦讓新聞工作者更氣憤!
去年,警方的「暴力罪案破案率」達百分之六十四點五,但願今年幹出更好的成績—包括成功緝捕刺劉兇手!
一、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天發表任內第七份《財政預算案》,「第七份」等於說他當了七年「財神」,「工多藝熟」,曾氏對香港特區的財政瞭如指掌,不言而喻。可是,未知是否因為在位已(太)久而又不能跳出「量入為出」的窠臼,翻閱這份新年度的預算案,無論在事實陳述或前景展望上,俱無令人一新耳目效應;然而,關係一地財經命脈的預算案,哪能亂耍花招,以「驚喜」娛讀者,讀起來沉悶如流水賬(難怪何俊仁議員要魂遊物外),方是正理。就此角度看,當前這份預算案,是否應當照單全收?筆者以為不可如此,因為時代變了,人民的訴求不同了,統管香港財政的決策者,在「承先」上做得無懈可擊之餘,於「啟後」上亦應注入一點新意,讓人對未來有所憧憬。事實上,筆者的確希望財政司不應抱着當簿記員的心態,以計算「婆乸數」的手法撰寫預算案,他應登高望遠,為我們這個「商貿樞紐、金融中心和國際旅遊城市」,規劃大家會視為「奮鬥目標」的財政前景!
還有,「財政支持施政」是公共理財學者的信念,以施政沒有財政的配合,哪能貫徹;長期拿捏這種互相依存的關係,令新《財政預算案》看起來更像《施政報告》;而行政長官於年初提出的《施政報告》,雖然財政司事前在其網誌上強調長此下去「終有一天須動用儲備支持公共開支……」;用本報余錦賢的話,是曾氏對梁氏的「溫馨提示」,要他不可在社福上太「大花筒」,但梁氏不為所動,因此讀起來像一份「福利報告」。
二、本報(嚴格來說,是筆者)可算是認真嚴肅評論《財政預算案》的「先行者」,在港英時代,雖然一如回歸後,年度財政(盈餘或赤字)預算幾乎年年出錯,說明在香港這個開放自由社會,任何人,包括「大掌櫃」財政司司長,都沒有預測能力,這不在財政司不在意或不上心,而是香港經濟體積太小,有如「單料銅煲」,很易受外來政經因素,甚且本地賣地收入厚薄的影響;對於曾俊華的年年出錯甚至赤字變盈餘(若在商界,預測者早被解僱),大家便不應掛在心上。總之一句話,財政司的預測,不論是國民毛產值或財政盈虧,商家都不宜用為商業決策的指標。
預測的數字雖不可當真,但那些具體事實則不容忽視。縱觀新年度《財政預算案》,對於工商界而言,除了繼續擴展「貿易物流、金融、旅遊和專業服務業」以外,筆者認為應把投資重心放予內地有關的業務上,因為二○一六年港珠澳大橋通車,「大嶼山會由香港西部的盡頭,變成珠江三角的中心」,相關地區有多少商機待發掘?對這方面的業務拓展,真是事不宜遲了。至於香港段明年便完工的廣深港高速鐵路,「來往廣州和香港的時間縮短至四十八分鐘」,聽起來令旅人神往,而這項公共建設「將我們七百萬人的都會跟一個有六千萬人的市場聯繫起來」,此中有多少商機?工商界肯定比任何一名時評者清楚,只要時局穩定社會和諧,他們會在此「一萬六千公里高鐵網」沿線城鎮大舉投資,不在話下。
在一橋一路相關地區投資,是否可為未來港商帶來合理利潤(除了可「發水」的物業,在自由競爭環境下,「厚利」在正項生意不可求的),筆者不知道(這種不確定性衍生的風險,是資本家必須承受的)。筆者知道的是,這類投資須有魄力有遠見和有資金才能進行,那意味小商人不易分杯羹;還有,如果現行政策不變,物業肯定不再是一盤可以「指地成金」的暴利生意,相關行業除了建築業因基本建設蓬勃大有可為之外,炒樓及經紀(或「代理」)業難復過往盛況,似為無可挽回的趨勢……。
大體而言,預算案展示的經濟前景,如果不致遠離現實,來年香港經濟與其他相類地區比較,是不會太差的。
三、財政司司長建議「全面寬免交易所買賣基金」(EFF)交易的印花稅,又會「盡快展開私募基金可享有離岸基金稅務優待的立法工作」。這類稅務寬減,當然有助吸引這類投資湧入香港,那不僅會強化香港作為區域性金融中心地位,且可確保甚至提升本港在《世界稅賦環境報告》中的排名。香港的稅務優惠早已世界知名,以稅務便利程度連續八年名列前茅,更是發達經濟體中整體稅率最低地區之一。曾氏又提議以「土地基金」為基礎,加入(提取)每年盈利一部分,設立「未來基金」,作用在成為如果政府持續入不敷支時的「後備資源」,讓關鍵的基建項目得以如期進行。如此設想,足顯曾俊華是「有心人」。
可是,從「土地基金」撥款,筆者不以為是好辦法,以在物業發展無復當年蓬勃的情形下,「土地基金」不難捉襟見肘……。這些年來,香港給予富裕階級和商界太多優惠,從免遺產稅、廢酒稅,以至擬寬免基金交易印花稅等,對「有錢人」實在過分優容了。筆者的想法是,追隨世界性向「百分之一高入息階層」課較高稅率的潮流,財政司司長實宜在這方面動動腦筋,於「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中加上考慮向巨賈富商、高入息者課較高稅率的議程!
高稅率多稅項有驅趕資金的作用,這點誰不知道,但目前低稅國如愛爾蘭(利得稅率百分之十二點五)、俄羅斯(百分之十三),都各有缺點,且它類稅項遠較香港「複雜」,因此吸引力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本港「最發」的行業是走不得(「不動產」)的物業發展,要這類過往藉「發水」欺騙消費者暴發的企業交多點稅,相信會獲廣大市民認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