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7日
厚生經營
周永新
民無盼望 民就放肆
上周提到低層市民的生活二十年來沒有改善,還是餐搵餐食,工作時間愈來愈長,壓在社會的最底層。文章見報後,有意見認為我並不公允——香港社會不是愈來愈進步嗎?經濟雖有波動,但整體發展仍是向前的,為什麼低層市民的生活沒有改善?前一陣子政府進行的「社會流動」研究,結果不是顯示,回歸以來階層流動還是有的嗎?怎麼說低層市民仍壓在最底層?
父母與子女的差異
低層市民的生活有否改善?這要看怎麼分析了。早前這欄也提到政府做「社會流動」研究,量度主要根據父母與成年子女工作的收入及兩代之間的教育水平作比較。以這些的指標來量度,年輕一代總較他們的父母優勝,畢竟現在四五十歲以上做父母的,並沒有得到強迫免費教育的好處,子女的收入和教育程度如果比父母差,才真的令人感到意外。
生活有沒有改善?收入多少自然重要,但並非是唯一指標,很多時更無法反映現實。說到這裏,又要提到自己三十年前研究貧窮時的經驗。1980年、那時我在中大社工系任教,社署鑑於不少團體對公援(即今綜援)金額表示不滿,認為不足維持基本生活,於是委任中大社工系進行研究,看看公援應釐定在哪個水平,從而決定哪些市民須要幫助。研究並沒有提到要訂立貧窮線,但實際效果是這樣。研究最後由我負責執行。
三十年前,市民看貧窮還是「食不飽、着不暖」,那時擔任社會服務司的說過:「街上乞丐不見多了,可見窮人並沒有增加。」進行研究的第一個問題是怎樣看貧窮?我當時的想法是,香港應超越了「絕對貧窮」的階段,即不應那些捱飢抵餓的才算是窮人;貧窮應是相對性的,是指生活方式上的差異。
期望與現實的距離
我提出相對性貧窮的概念,並沒有得到學術界人士的接受,一些更嗤之以鼻,認為這種非傳統的量度方法,不但難有客觀標準,調查進行也很容易滲入主觀成分。不過,香港經歷六七十年代的發展,一般市民的溫飽已不成問題,如果貧窮仍等於基本的生存條件,研究有什麼意義?最後,我堅持用生活方式的量度方法。
到了今天,我的看法仍是一樣,就是分析「社會流動」,如果方法仍停留在兩代之間的收入和學歷等項目,是不足夠的,也未能反映實際情況。就以上說的,今天四五十歲以上的父母,讀書時仍未有強迫免費教育,子女學歷較他們高是意料中事,但那並不是社會流動的結果。
更重要的是,收入和學歷等數據只能量度兩代之間的差異,完全未能反映他們對生活和前景的感受和期望。換言之,市民的生活是否有改善?自己的階層有否改變?這些都不是冷冰冰的數字可以分析的,必須了解市民的感受,以及現實與他們期望的差距。
我說二十年來低層市民的生活沒有改善,就是根據他們的感受和期望來決定的。我沒有做過「跟蹤性」的調查,但我參考了統計處在這些方面所做的研究,也讀了社會服務聯會關於社會發展指數的報告,而中大亞太研究中心對市民的生活和期望也經常進行訪問,以上資料都有參考價值。就是根據以上的調查和研究,以及自己的親身訪問和觀察,我對低層市民的生活作出以下幾方面的分析。
今天與昨天的對比
第一是低層市民對工作的感受和期望。我不敢說,現在低層市民對工作完全沒有期望,但相對二十年前,情況確實使他們覺得做工就只有「捱」的份兒。
二十年前,低層市民還是壓在最底層,但他們知道工作是不難找的(那時失業率常維持在2%的水平),工作也較穩定,並沒有那麼多外判工;工作時間也很長,但多勞多得,有補水、有花紅,絕對不會白做。最重要的是,工作有前途,那時仍可從低做起,三數年不晉升一級,也會有人工加,不會是死路一條(dead end job)。
現在又怎樣?日做夜做,每天工作十多小時,月薪不到6000元,且還今天不知明天事:外判公司多沒有長期合約,薪水有些是日日清,怎教人對工作有熱誠?投入感更不用說了。最令低層工人失望的,是工作無論做多少年,就如保安和清潔,完全沒有上升機會,只有跳槽每月或可多賺幾百元。
第二是低層市民對子女的期望。二十年前,不要說子女進入大學(那時只有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就是預科或專上學院畢業,前途還是一片光明。我多次提過,入讀社工的學生多來自低層家庭,他們畢業後,不到幾年,連同他們的父母也可晉身中產;就算沒有能力購買私樓,從公屋遷出、申請居屋也可以吧!
今天的情況又如何?低層市民對子女根本沒有期望;「望子成龍」簡直是幻想,只要他們不走入歧途,或沉迷電腦做「隱蔽青年」,他們心願已足。至於兒女會否帶挈他們「發達」,他們連想也不敢想,更不會奢望子女飛黃騰達、光宗耀祖。
第三是低層市民對生活和未來的期望。明天真的更好嗎?低層市民雖可自力更生,但他們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幫助。二十年前,低層市民對政府還是有信心的,政府政策雖偏重大財團和大商家,但不會忽視基層需要。
今天又如何?政府對低層市民的福祉有承擔嗎?他們盼望置業安居,政府有幫他們一把嗎?我敢膽說,沒有低層市民覺得明天會更好!
特首應熟悉「民無盼望(或異象)、民就放肆」這句話,政府可以讓低層市民對工作、子女、未來無盼望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