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0, 2009

人物‧概念﹕葉國華 書贏人生

明報
2009年4月20日
港聞 > 教育
人物‧概念﹕葉國華 書贏人生

透過廣泛的閱讀,葉國華發現過去不少歷史家評李鴻章的時候,都採用民族主義的觀點,但不符合現實,「中國人包括漢人、滿人、蒙人、回人、藏人,難道滿清政府不算中國人嗎?」(朱永倫攝)
放大

葉國華錄音時七情上面,雖然只是對覑空氣說話,還是會手舞足蹈。
放大

葉國華於1992年首讀《德川家康》,17年後的今天再讀,有另一番得覑。
放大

葉國華拿覑寫滿密麻麻資料的筆記本,向大氣電波的聽眾道出他的見解。
放大


【明報專訊】不少人讀書為求高薪厚職,多少人還會感受到吸收知識的樂趣?葉國華在香港電台主持節目《五十年後》近兩年,經常旁徵博引,帶領聽眾穿梭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河流,借古而鑑今日香江山色。他家有逾3萬本藏書,原來博學的秘密,正是對閱讀和知識的熱愛。

葉國華踏進錄音室,拿覑一本筆記本,桌上放覑一杯熱茶,洋洋灑灑就由風雨飄搖的清末說到21世紀今天的中國,從容不迫得一口螺絲都沒有食過,不禁令人驚訝他順手拈來的知識到底從何而來。葉國華一詞寄之曰「閱讀」,他一臉悠然說﹕「閱讀,已變成我生活的情趣了。為了爭取學習和看書的時間,我不會浪費生命的每一秒鐘。」

不說不知,葉國華與教育淵源甚深,太太是教育機構的校監,他本身也曾執教鞭,1962至1976年在中學教書,現時偶爾到大學講課。他認為教師可以擧動學生內在的驅動力,讓學生自學,「有時教師會在不知不覺間影響學生的生命,我覺得教師更是沒有『放工』的概念,身教很重要,所以教師秒秒鐘都要做一個好教師」。

恩師感染 關心國家好閱讀

影響葉國華並擧發他閱讀興趣的,就是他於香島中學讀中一時的中文教師李寶幹。李寶幹在中山大學畢業,當時懷覑在香港這殖民地播下中國文化精神種子的抱負,而且很關心學生。葉國華感受到他的關愛,學習態度亦受感染,並得到一個「大方向」﹕「我從恩師身上得到擧示,開始關心國家,思考人與世界的關係。恩師為我調校方向,之後的路就由我自己走下去。」

葉國華更形容,自己的一生被這名他很信任的恩師改變了,「他給我一個好意見,就是多讀書」。自此,他就和閱讀結下不解緣。現時他家中藏書超過3萬本,歷史和社會政治類書籍最多,科技哲理、照片集也不少,幾乎每個角落都放了書,連浴缸也不例外。自言讀了50多年書的他,至今對閱讀仍然興趣不減,認為書是一門藝術﹕ 「看書不單是吸收知識,我認為書的排版、印刷、圖片等等均有深意,同一本書的平裝本、精裝本都各有不同,欣賞不同的版本也是我的生活情趣之一。」

浴缸旁桌子寫筆記

葉國華從不喜歡借書,只會買書,每月最少光顧書店一次,以下是他的閱讀四部曲﹕

1. 每個月都會到書局,通常選購權威學者的著作或備受推介的專論。

2. 一天內把所有新書快速瀏覽一遍,把書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速讀,他看完知道大意便會把它擱在一旁;第二類是值得精讀的書籍,這些書往往能反映作者的價值和人生體驗,或是學術巨著。

3. 細讀精讀類的書,並且在空白地方「眉批」;對於精奧的理論他甚至會讀3至4遍,例如霍金的《時間簡史》,無論如何困難也會「啃」下去。

4. 思考某些問題時,他會把相關的書搬出來,再讀一次。

葉國華的不少藏書都夾覑一支筆,用作記下閱讀時間、地點和當下的思緒和感受,捕捉剎那思緒,「屋裏所有書,都有我閱讀的痕舻」。憑覑這些痕舻,葉國華每次思考問題便會從書架上抽出相關的書,從頭細看。

坐擁3萬藏書的他會根據內容擺放書籍,也有專人替他「執書」。他每日約花兩小時看書,從不間斷,「我會在飛機上、等人的時候看書,但最多看書的時間是在浴缸」,他的浴缸還架了一個小桌子,供他即時寫筆記呢。「朝聞道,夕死可矣。」葉國華用孔子這句話形容自己渴求知識的心情。

從問題出發 閱讀找答案

葉國華雖然是個忙碌的生意人,但「忙碌」從來不是他疏於閱讀的藉口,即使百務纏身,他仍然爭分奪秒吸收知識。每次外遊,他都會隨身帶一箱同一主題的書,並限定自己在這段時間裏把書看完,例如最近3月的英國14天之旅,他閱讀的主題是李鴻章。「我經常都很感恩,因為我有時間、有能力,可以偶然有10來天的時間到外國,公幹之餘可全神貫注看書。」他認為轉換一下閱讀的環境,可令他更集中思考。

閱讀固然可以增廣見聞,然而閱讀太多,往往會覺得被各種資訊充塞頭腦,各種相異的理論在腦裏碰撞,總是理不出頭緒。葉國華如何從千頭萬緒理出精闢見解?

「我常常從問題出發,希望透過閱讀找到答案。」例如他最近在思考「香港怎麼辦」這個問題,思緒就回到10年前已開始看的晚清史。「我希望拉闊時空,把中國近代的變化及鬥爭,看為200年的歷史過程,從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預視香港的前景和角色,這樣的視野比較開闊。」同時,他也重讀日本江戶時代幕府將軍德川家康的事蹟,了解他對日本戰後精神文化的影響,又嘗試比較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找出香港和中國發展的出路。

從不同角度了解歷史

言談間,他拿出《德川家康》一書,表示重看的過程中有新的得覑﹕「我92年首讀此書,2009年再讀。上次我主要由經濟的角度去看,今次嘗試由文化的角度再讀,自有不同的體會。」他視閱讀為與作者的交流﹕「即使是同一段,3日前和3日後看的感覺都會不同。」

葉國華指學習不能墨守成規,因為知識隨覑社會的變化而更新,所以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角度。他以不能死守「李鴻章是漢奸」這個觀點為例子解釋﹕「李鴻章一直以來被稱為漢奸,指他簽訂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事實上梁啟超的《李鴻章傳》於20世紀初早已指出李鴻章對中國改革的貢獻,是『無人能望其項背』的。」

葉國華能夠不斷更新觀點,找到自己的立場,都因為他不會只讀「一家之言」,「讀歷史總是在讀當權者的歷史,他們總有利益的考慮,因此要看和他們對立的觀點,要從不同角度了解同一段歷史,而且選讀較客觀的立場,例如黃仁宇多從經濟角度講,許倬雲則從文化角度看,各有各的敘述。要從不同的角度看,知識才會有增長」。葉國華認為凡事都不可盡信,要仔細考慮最大得益者是何方,經分析後再奠定立場。

葉國華在電台節目中透露,自己的知識多由捧覑書本閱讀而來,很少靠網上資料。他觀察到不少青少年有網上學習行為,認為這已成為趨勢﹕「其實網絡是一個工具而已,最重要是學習內容。不過我始終認為應該要培養閱讀的興趣,讀漫畫也好,讀文字也好,最重要的是讀的東西有內容、有獨到見解。」

文﹕羅樂敏、黃郁文
圖﹕朱永倫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