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
2009年2月10日
繁星哲語
道「姓」說「名」
梁巨鴻
先民本是母系社會,所以所謂「姓」,乃從母系那裏得來—那是很原始的。據說我們古代有五十二姓,如炎帝姜姓,黃帝姬姓……。所有的「姓」,都從「女」字旁,可見是母系的遺留。據說近人從金文研究中,尋出許多前此未見過的「姓」,如、、、媛……等共十二個。那麼古代就應有六十四姓了。
然而「姓」之外又有「氏」。「氏」是從「姓」那裏派生的。先民部落群居,於是又各有「氏號」。有的把他們生活上的本領用作氏號,如會用火的稱「燧人氏」,會築樹屋的稱「有巢氏」;有的把崇拜的圖騰用作氏號,如「有熊氏」、「女媧氏」。到了封建世代,把封土所在地作為氏號的,就十分普遍了。
隨着父權地位的確立,「姓」退縮了。我們今天的「姓」,實際上卻是往日的「氏」。這種轉變,歷史上喚作「以氏為姓」。我們今天的「姓」,最富封建歷史色彩。我相信能夠對自己姓氏的源流追索一下,是極有意義的事。
至於「名」,以字形分析,從「夕」從「口」,是會意字。人在月下相遇,開口喚出了對方的「大號」,那就是「名」。「姓名」今天也有人十分重視的。許多人,孩子未出世,就忙着為他起名字。大抵別人以為如我輩的國文教師,於這方面很有些學問吧,所以常有人來要我給孩子起名字。不過,現在青年都樂於用洋名,給他們起什麼名字似乎關係不大了,反正日後他們還是用洋名的時候多。
舊日中國農村裏的人,替孩子起名字,倒是十分隨便的,大抵因為文化水平低,而最易記易認的是數字的緣故,所以常見而有趣的是把父母年齡相加,它的和,就是孩子的名字。如當時父年四十,母年三十五,就給孩子起名叫七五。又如孩子出世時剛七斤重,就給他起名七斤;如孩子剛在初九那天出世,就給他起名初九。我幾十年前在長洲教書,班中就有個學生叫黃初九,是水上人家,讀書很用功,成績不錯,今天恐怕已再起別的名字了吧。還有好笑的是,他父親名叫狗仔,姓名合起來稱呼,就叫黃狗仔了。
匱乏的農村,人們連生活基本也難於解決,遑論人生價值呢?所以農村裏,有全家節衣縮食供養一個能讀書出頭的子弟的事實。這個能出頭的子弟,就得起一個「學名」,以別於阿豬、阿狗。如此看來,魯迅寫《阿Q正傳》時,故意取阿Q這名字也有深意。因為「名字」對愚昧的農民來說,是沒有作用的。阿Q只是被遺忘,被賤視的一群裏的一個,因此取名叫什麼也不相干,就隨便用一個字母,取其發音好了。阿Q一生,對自己,對別人都沒做過稱心的事,即使最後被誣為大盜的招供畫押,自己想盡力畫得好,也沒法辦到。魯迅寫出了農民可悲之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