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8, 2010

周而復始 又苦又好 - 練乙錚

2010年1月18日
香島論叢
練乙錚
周而復始 又苦又好

我在本欄以本報主筆名義寫的最後一篇評論,是上周六那篇〈評港澳辦關於五區公投的談話〉 ;今天提筆,是向讀者道別。主筆之稱太沉重,掛此名第一天便覺如此——活了大半輩子,還不能「代表」自己麼?所以,這個專欄創設之初,只有作者姓名,不示「銜頭」。如此,兩個月後,在一個董事會後飯局上,女東主因我還未「進入角色」,向我提抗議,我受人二分四,拗不過,只好照辦,但心有不甘,遂請設計組的同事把「本報主筆」四個字縮小兩號、再加括弧,才放在欄目下面,阿Q地自以為好過點。從今天起,如釋重負。解放了,自由了。但是,憑良心講,《信報》的主筆,敢說是世界上最好當的主筆;由頭到尾,東主和管理層沒半句說話跟我「討論工作」,除了有一次找我吃飯,問我可否每天多寫一兩篇。我喜歡寫作,但沒有「剩餘能力」。

文思有時而窮,幹了兩年零兩個月(比本來答應公司的多了兩個月),我這個「五十後」退下火線不戀棧,時間選得正好,因為香港年輕人已經起來了,完全有能力逐步上位,在各行各業接好班,包括評論界。明天起,我空出的篇幅不算少,本報老總往後物色作者,一定不會忽略初露頭角的「八十後」。事實上本報前不久開辦的時事寫作訓練班,長遠而言便包含發掘一批年輕人接棒的意思。社會轉型之際,風起雲湧,年輕人身處其中,有所體會,定會多想多寫多表達;此機不可失,筆者對文字工作的興趣,便始自七十年代一系列社會運動。

有些讀者會關心︰離開了《信報》,今後日子平淡怎麼過?答案是,除了親情常事,最在乎的,不外學問與遊歷。填補知識面上缺陷之餘,還想到外國學習語文;這些年來,總希望有一天能用原文通看塞爾班特斯、歌德和芥川龍之介的作品。當然,還有太多的興趣和課題想去鑽,不少是以前嘗試過,卻沒有時間繼續追尋的。我是個容易沉迷的人,喜歡上的東西,一頭鑽進去,不能自拔,箇中樂趣,非外人能道。三十多歲的時候迷古典音樂,還是個馬勒狂,有關他的著作、傳記、手稿,不知看了多少種;他的音樂,我只要聽到其中一個小節(bar),便知出自哪個作品哪個樂章,熟悉如此。我的博士論文沒寫很好,此是原因之一!四十多歲的時候,迷上芭蕾舞,學校圖書館裏那幾十套光碟都給我看「穿」了,並特別喜歡Prokofiev/Nureyev的《灰姑娘》(由Sylvie Guillem和Charles Jude領銜主演的那個版本;大家真的要到網上找這兩人的舞姿看看,擔保上癮;後者是一位法越混血兒)。那時因為做研究壓力大,才打消了老朽學芭蕾的可笑念頭。這幾年又迷Henry David Thoreau的書,那是「舊情復熾」,但沒多少時間看,因為得天天寫文章…。我想,大凡沉迷一件事物,人便像害高燒,就是後來放得下,也像大病一場之後的虛脫;好的東西像燒光碟那樣燒到心靈裏,一生受用不盡。大家看到,我想起這些東西,愈想愈興奮,幾乎忘了自己在讀者面前是個寫作人。以後還寫不寫?寫什麼?

航海世界據說有這麼一個傳統。老水手退下來之後,拿一根船槳往內陸走,走啊走,直至有一天有路人好奇地問他︰你肩上那塊怪模樣的木是啥東西?老水手於是知道離海夠遠了,可安然放下船槳,蓋小屋子過安逸生活。寫作之於我,還未到那個地步,不過,要休息一段時間,做點別的事兒,卻是既定想法,期間如非必要,不會執筆。我仰慕林行止先生寫評論健筆數十年如一日,但自知沒有那種德性和能力。之後會寫些什麼,現在很難說。評論文章也許少寫,因為多年來都希望嘗試別類寫作,但具體寫什麼,到今天還不清楚,像貝羅的雨王韓德森一樣,當初心裏不停燃燒着一個慾念——I want! I want!...,卻完全不知道自己渴求的是什麼。

世事真如易經中的卦。這一回,於我是第六十三卦,「既濟」。濟,是渡過去的意思;既濟,就是說,一個階段完成了。卦辭為︰「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大意是說,既濟了,小的方面亨通,應該從德行事,但前階段完成了,新目標又在眼前,穩定局面又在行進中打亂。「既濟」之後,第六十四卦是「未濟」;還有水未渡過,事情沒有完結。生活便是這樣周而復始,變得豐富,因而又苦又好。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