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8, 2009

人情世故

常說年輕人不懂人情世故,但什麼是人情世故呢﹖ 說穿了,也只不過是也人性的美化詞罷了。借用佛家的用語,人間之苦是無明而起。無明是指對真如的無知,煩惱跟隨無明而起,顛倒因果。 不要說真如這麼深奧,就算是人世的知識都未有確切的把握便說是說非,這不是比不懂人情世故更可怕﹖

這幾行文字也只是無明而起罷了。

Friday, April 24, 2009

想 ‧ 逃避

經常自覺不是現時工作的材料,能想到不同的理由來解釋。但是事實是我真的如是,或是根本還未夠努力,自我保護機制太強而給自己的藉口而已。看不通,參不透。

Monday, April 20, 2009

人物‧概念﹕葉國華 書贏人生

明報
2009年4月20日
港聞 > 教育
人物‧概念﹕葉國華 書贏人生

透過廣泛的閱讀,葉國華發現過去不少歷史家評李鴻章的時候,都採用民族主義的觀點,但不符合現實,「中國人包括漢人、滿人、蒙人、回人、藏人,難道滿清政府不算中國人嗎?」(朱永倫攝)
放大

葉國華錄音時七情上面,雖然只是對覑空氣說話,還是會手舞足蹈。
放大

葉國華於1992年首讀《德川家康》,17年後的今天再讀,有另一番得覑。
放大

葉國華拿覑寫滿密麻麻資料的筆記本,向大氣電波的聽眾道出他的見解。
放大


【明報專訊】不少人讀書為求高薪厚職,多少人還會感受到吸收知識的樂趣?葉國華在香港電台主持節目《五十年後》近兩年,經常旁徵博引,帶領聽眾穿梭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河流,借古而鑑今日香江山色。他家有逾3萬本藏書,原來博學的秘密,正是對閱讀和知識的熱愛。

葉國華踏進錄音室,拿覑一本筆記本,桌上放覑一杯熱茶,洋洋灑灑就由風雨飄搖的清末說到21世紀今天的中國,從容不迫得一口螺絲都沒有食過,不禁令人驚訝他順手拈來的知識到底從何而來。葉國華一詞寄之曰「閱讀」,他一臉悠然說﹕「閱讀,已變成我生活的情趣了。為了爭取學習和看書的時間,我不會浪費生命的每一秒鐘。」

不說不知,葉國華與教育淵源甚深,太太是教育機構的校監,他本身也曾執教鞭,1962至1976年在中學教書,現時偶爾到大學講課。他認為教師可以擧動學生內在的驅動力,讓學生自學,「有時教師會在不知不覺間影響學生的生命,我覺得教師更是沒有『放工』的概念,身教很重要,所以教師秒秒鐘都要做一個好教師」。

恩師感染 關心國家好閱讀

影響葉國華並擧發他閱讀興趣的,就是他於香島中學讀中一時的中文教師李寶幹。李寶幹在中山大學畢業,當時懷覑在香港這殖民地播下中國文化精神種子的抱負,而且很關心學生。葉國華感受到他的關愛,學習態度亦受感染,並得到一個「大方向」﹕「我從恩師身上得到擧示,開始關心國家,思考人與世界的關係。恩師為我調校方向,之後的路就由我自己走下去。」

葉國華更形容,自己的一生被這名他很信任的恩師改變了,「他給我一個好意見,就是多讀書」。自此,他就和閱讀結下不解緣。現時他家中藏書超過3萬本,歷史和社會政治類書籍最多,科技哲理、照片集也不少,幾乎每個角落都放了書,連浴缸也不例外。自言讀了50多年書的他,至今對閱讀仍然興趣不減,認為書是一門藝術﹕ 「看書不單是吸收知識,我認為書的排版、印刷、圖片等等均有深意,同一本書的平裝本、精裝本都各有不同,欣賞不同的版本也是我的生活情趣之一。」

浴缸旁桌子寫筆記

葉國華從不喜歡借書,只會買書,每月最少光顧書店一次,以下是他的閱讀四部曲﹕

1. 每個月都會到書局,通常選購權威學者的著作或備受推介的專論。

2. 一天內把所有新書快速瀏覽一遍,把書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速讀,他看完知道大意便會把它擱在一旁;第二類是值得精讀的書籍,這些書往往能反映作者的價值和人生體驗,或是學術巨著。

3. 細讀精讀類的書,並且在空白地方「眉批」;對於精奧的理論他甚至會讀3至4遍,例如霍金的《時間簡史》,無論如何困難也會「啃」下去。

4. 思考某些問題時,他會把相關的書搬出來,再讀一次。

葉國華的不少藏書都夾覑一支筆,用作記下閱讀時間、地點和當下的思緒和感受,捕捉剎那思緒,「屋裏所有書,都有我閱讀的痕舻」。憑覑這些痕舻,葉國華每次思考問題便會從書架上抽出相關的書,從頭細看。

坐擁3萬藏書的他會根據內容擺放書籍,也有專人替他「執書」。他每日約花兩小時看書,從不間斷,「我會在飛機上、等人的時候看書,但最多看書的時間是在浴缸」,他的浴缸還架了一個小桌子,供他即時寫筆記呢。「朝聞道,夕死可矣。」葉國華用孔子這句話形容自己渴求知識的心情。

從問題出發 閱讀找答案

葉國華雖然是個忙碌的生意人,但「忙碌」從來不是他疏於閱讀的藉口,即使百務纏身,他仍然爭分奪秒吸收知識。每次外遊,他都會隨身帶一箱同一主題的書,並限定自己在這段時間裏把書看完,例如最近3月的英國14天之旅,他閱讀的主題是李鴻章。「我經常都很感恩,因為我有時間、有能力,可以偶然有10來天的時間到外國,公幹之餘可全神貫注看書。」他認為轉換一下閱讀的環境,可令他更集中思考。

閱讀固然可以增廣見聞,然而閱讀太多,往往會覺得被各種資訊充塞頭腦,各種相異的理論在腦裏碰撞,總是理不出頭緒。葉國華如何從千頭萬緒理出精闢見解?

「我常常從問題出發,希望透過閱讀找到答案。」例如他最近在思考「香港怎麼辦」這個問題,思緒就回到10年前已開始看的晚清史。「我希望拉闊時空,把中國近代的變化及鬥爭,看為200年的歷史過程,從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預視香港的前景和角色,這樣的視野比較開闊。」同時,他也重讀日本江戶時代幕府將軍德川家康的事蹟,了解他對日本戰後精神文化的影響,又嘗試比較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找出香港和中國發展的出路。

從不同角度了解歷史

言談間,他拿出《德川家康》一書,表示重看的過程中有新的得覑﹕「我92年首讀此書,2009年再讀。上次我主要由經濟的角度去看,今次嘗試由文化的角度再讀,自有不同的體會。」他視閱讀為與作者的交流﹕「即使是同一段,3日前和3日後看的感覺都會不同。」

葉國華指學習不能墨守成規,因為知識隨覑社會的變化而更新,所以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角度。他以不能死守「李鴻章是漢奸」這個觀點為例子解釋﹕「李鴻章一直以來被稱為漢奸,指他簽訂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事實上梁啟超的《李鴻章傳》於20世紀初早已指出李鴻章對中國改革的貢獻,是『無人能望其項背』的。」

葉國華能夠不斷更新觀點,找到自己的立場,都因為他不會只讀「一家之言」,「讀歷史總是在讀當權者的歷史,他們總有利益的考慮,因此要看和他們對立的觀點,要從不同角度了解同一段歷史,而且選讀較客觀的立場,例如黃仁宇多從經濟角度講,許倬雲則從文化角度看,各有各的敘述。要從不同的角度看,知識才會有增長」。葉國華認為凡事都不可盡信,要仔細考慮最大得益者是何方,經分析後再奠定立場。

葉國華在電台節目中透露,自己的知識多由捧覑書本閱讀而來,很少靠網上資料。他觀察到不少青少年有網上學習行為,認為這已成為趨勢﹕「其實網絡是一個工具而已,最重要是學習內容。不過我始終認為應該要培養閱讀的興趣,讀漫畫也好,讀文字也好,最重要的是讀的東西有內容、有獨到見解。」

文﹕羅樂敏、黃郁文
圖﹕朱永倫

Tuesday, April 14, 2009

——金融海嘯深入反思三之二 - 劉廼強

信報財經新聞
2009年4月14日
大陸與港
狗怎麼不吠了?
——金融海嘯深入反思三之二
劉廼強

再下來的是評級系統。按道理,它們專業、獨立、權威;評級能為社會大眾作參考,清楚風險大小,從而追求與之相稱的回報。但它們只是靠企業提供的資料,作橫向比較,再加上一些主觀的判斷,來釐定其評級。這樣做勝在簡單易明;說得不好聽,則是一知半解,人云亦云,賊過興兵。

如今遺害全球的有毒資產,因為投資銀行都針對評級機構的準則來設計,所以在出事之前,全部都被評為AAA產品,因而全面誤導投資者。把評級系統視為權威守門員,純粹是一場並不美麗的誤會。
不可倚賴評級系統

評級系統縱有種種缺點,但其簡單易明的橫向比較本身也是它的優勢。在日常決策時,毋須每宗都做一次獨立的調查和評估風險,評與被評者都省事省錢。但其缺點和行業為美國壟斷的問題,已經眾所周知,因此世界其他國家都嘗試成立本土的評級系統和公司,免為美國公司所左右,但都沒有成功。

我國最近也有人提出同樣建議,而以我國的經濟體積和發展潛力,這也無疑值得一試。而以我國慣於不怕獨行,不怕排擠杯葛,加上西方系統處於七零八落之際,容易替代,成功的機率大大提升。但是前車已覆,後車一定要引以為鑑。而在用家方面,在作巨大投資決策時,更不能太依賴簡單的評級系統,和太迷信評級機構。

香港市場太小,不可能有自己的評級系統,但在整個中國,以至整個東亞地區,香港無論在人才的質與量,以及信譽道德方面,都是最適宜建立一個國家性、以至區域性系統的地方。面對剛宣布的上海挑戰,香港需要鞏固自身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這是合符國家發展需要的兵家必爭之地,不容放過。

再下來是幾家大審計公司。目前規定,所有有限公司,其賬目報表在報稅之前,一定要通過獨立的會計師行作審計,上市公司的審計工作往往更非跨國經營的四大莫屬。表面看來,經過這些獨立的專業人士審核過賬目,應該能客觀和正確地反映有關公司的財務狀況。問題是付錢的是被審計的企業,而尤其是上了市的較大型企業,日常除了審計業務之外,還有許多方面的服務,會光顧同一會計師行。很明顯,會計師行陷於一個身份和利益衝突的處境,誰付錢為誰消災解難,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

如上周分析,近年來企業內外都普遍受到很大的壓力,要不斷創造良好業績,你追我趕,愈比愈高,慢慢已經脫離了現實,真的業績達不到,便來假的。會計師行除了對這情況習慣地默許外,往往還給企業行政人員獻策,甚至協助與教唆他們如何造假和逃稅。看門狗同流合污,成為造假的一部分。
隨機委派會計行審計

這一結構性的缺陷,已經多次出事,有些會計師行被迫要收縮,甚至結束。今天的四大會計師行,無一不是因出事而被迫要合併的結果。而隨着企業利潤壓力的不斷加大,從二○○一年著名的 Enron 事件開始,出事的規模和頻率在不斷上升,但是直到今天,大家都不從根本上反省,讓賊養的狗去守門,令明顯極度缺憾的制度繼續不變。

我國因為經驗不足,過分迷信西方的審計制度,特別是四大國際會計師行的專業能力和操守,到了在法例上偏袒它們的嚴重地步,壓抑本土會計師行,對於「賊養狗守門」這制度上的死穴更從未覺察。

我國應該帶頭改用類似香港法律援助的做法,由政府隨機委派與企業全無利益關係的會計師作獨立審計,費用附在稅單上,一併繳交,從根本上杜絕企業造假賬和與會計師行串通作弊。這一重大改革,將領導世界潮流。

最後一關,是企業的內部管理。表面看來,西方大企業,尤其是銀行,都有一套內部風險管理的制度。但是在金融海嘯爆發之前,已經有多次事件曝露出這些所謂風險管理制度,虛有其表,其實千瘡百孔,等閒企業內一個年輕小伙子就有權使它損失以億計。加上制度說到底是由人來執行,在上周所描述的貪婪被歌頌的環境下,什麼事情都可以發生。

尤其難以想像的是,這些美國金融機構的行政人員多年作孽自肥,賺到盤滿缽滿,弄到全球資產蒸發了數十萬億美元,和進入一場特大經濟衰退之中,今天需要動用巨大的公帑來挽救,他們竟然還有面皮去繼續要求大筆花紅的。即使是股市大跌、巨型金融機構接二連三倒塌、政府資金到處緊急補漏洞救亡的二○○八年,華爾街發放的獎金高達一百八十四億美元,幾乎跟二○○四年大牛市時期差不多。

如捉襟見肘的底特律三大汽車公司總裁,在前往華盛頓尋求政府救助時,各自搭乘每小時上萬美元運營費用的公司專機,而兩地之間的頭等艙機票,則全程不到一千美元而已。再如價值三萬五千美元的美林總裁辦公室衣櫃,以及富國銀行在金融海嘯席捲之後,還準備在拉斯維加斯舉行假日豪華聚會等窮奢極侈的揮霍,都極度不合理和難以想像,令人髮指。
國企內部須重整道德

奧巴馬上台後,公布凡接受政府「特殊救助」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年薪不得超過五十萬美元,額外薪酬需以限制性股票形式發放,且要等公司還清了政府的救助後才可兌現;規定受助企業在公司專機的使用、假日聚會、辦公室裝修等方面不得奢侈;高級管理人員離開公司時,不得享有被稱為「金色降落傘」的豐厚離職補償等。

但是幾個月之後的今天,違規例子依然陸續有來。由此可見,靠大學教授企業社會責任,和依靠管理人員自律等最後防線措施,在人欲橫流、做賊有理的氣氛底下,簡直是緣木求魚。

事後冷靜的觀察,美國整個經濟系統,從內到外都已經爛透,只是被同樣可用錢買來的各種專業人士掩飾包裝得好,到最後一分鐘還金玉其外而已。一個本來已設計好重重保障的系統,竟然會腐敗如斯,每一重都徹底失效。不單一家如此,是家家如此,成了行規中的潛規則。行文至此,真有不寒而慄之感。多恐怖啊!

企業良好管治是一個問題,其背後的企業文化和社會文化,更加重要。在這方面,我們一百步,沒資格笑人家五十步。

我國的企業的內部管理,與美英相比,只有更加腐敗,高級管理人員公私不分,甚至化公為私而自肥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往往更官商勾結,朋比為奸,無從查究。但是從美國例子看,腐敗不光是獨立的個人問題,它是一種傳染性極高的社會病,更絕對致命。

剛說美英情況恐怖,行文至此,一想起我們的國家,即時汗流浹背,不能自已。重整道德,大力肅貪倡廉,此其時矣!

Wednesday, April 8, 2009

狗怎麼不吠了? ——金融海嘯深入反思三(上) - 劉廼強

信報財經新聞
2009年4月7日
大陸與港
狗怎麼不吠了?
——金融海嘯深入反思三(上)
劉廼強

這次金融海嘯,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都來得非常突然;之前好像什麼先兆都沒有,一下子就是彌天大禍。我就早在二○○五年十月初,公開地預告這次危機【註一】,把時間、成因、嚴重性等,都說得十分具體和準確。之後,也曾在此再三發出警號【註二】。問題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這使我思考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西方發達國家多年來構建的一大堆監管制衡的機制,為什麼全都失效?狗怎麼都不吠了?
監督制衡自願放棄

正如世界各國一樣,最高層與最外層的守護是道德、知識和法制。西方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因凱恩斯的法寶逐漸失靈,以芝加哥大學為首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大盛。一九七九年英國的戴卓爾夫人當首相,和一九八一年美國的列根總統執政開始,新自由主義經濟成了英語國家的主流經濟理論,一股徹底迷信市場的浪潮逐漸向全球蔓延。

人性貪婪何止理所當然,更不斷被美化;貧富不均被視為優勝劣敗的必然結果,企業只向股東負責,唯一目標是追求最大利潤。為此,行政人員除了高薪之外,還有更加豐厚的花紅和認股權等獎勵。在這氣氛之下,新設立和修訂的法例,一律向企業傾斜,政府逐步放棄對企業監督,轉採企業自己披露為主。上市公司每三個月公布一次業績,你追我趕,互相攀比,行政人員為了獲取個人更多利益,為求短期業績,無所不用其極。第一層的監督制衡,是自願放棄了。但是大眾一向相信這方面的權威,結果是所托非人,釀成大錯。

我們不難發現美國財政部的歷任部長,多是華爾街特別是高盛出來的人,而做財長做得好的如魯賓,會得到他們的豐厚封賞,在卸任之後許以花旗集團董事長的高位。另一方面,美聯儲的主席卻向來都是從沒有業界經驗的經濟學家中挑選,這樣的直接好處就是監管根本跟不上業界的步伐。連聯儲局這個美國政府裏最懂金融市場的部門,都無法徹底搞清楚業界在玩什麽。被中國銀行業視為風險控制圭臬的巴塞爾 Ⅱ協議,是一份自發布那天起就陳舊落伍的垃圾標準。

「政治路線決定一切」,指導思想錯了,早晚會滿盤落索。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興盛時開始的,到今天還有不少人迷信市場,歌頌利己。香港更差不多全是這一派學說的天下,金融市場赤裸裸的、只是國際炒家的提款機,由一群餓貓盯着一淺缸金魚!。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始終未能系統闡述,而監管制衡的機制不但不完備,更形同虛設,「上下交征利」,我國的風險其實比人家高,只是未爆發而已。

社會第二層的守護,是冷靜客觀的知識分子。但是在這浪潮底下,大學首當其衝,很早就被腐敗了。以前大學校長要求德高望重的學術權威,今天的校長,第一考慮是籌款能力。歪風所及,英國最早和最有學術地位之一的牛津大學,竟然委任保守黨過氣政客、前香港總督彭定康為校長,於此可見一斑。再下來,大學進行「量化管理」,冷門的學科,不開;冷門學系,索性關門。教授規定每年要發表多少篇論文,以量取勝。
港學者不理本地事務

學生被視為顧客、消費者、上帝;教授每年都要被學生評核,不受學生歡迎者遭殃。為了提高科研的積極性,大學和公眾投資的研究成果可通過專利註冊而私有化,教授成立公司賺錢。西方已經再無象牙塔,大學與市場之間已經再沒有任何區隔,並且以為服務企業為榮,基本上已經再無獨立反思的功能。只有少數尚有社會良心的公共知識分子,在其博客中高談闊論,但對社會的影響,微乎其微。

我國高等教育在近年急速膨脹之後,水份甚多,藏污納垢,唯錢是尚,學術與市場扭在一起,密不可分。而一些有地位的自由主義經濟學者,竟然自甘淪落為某些企業的代言人。象牙塔和市集間如再無適當分隔,學者再無利益超然的位置和立場,終成一患!

香港這方面情況只是稍好,但學者根本不關心本地事務,更少獨立反思。

再下來,是輿論監督。今天的西方社會,尤其是英語國家,已經再沒有文人辦報、獨立媒體這回事,全都是集團化經營。而且經過多年的合併收購,市場上基本只剩下幾個大媒體集團,它們與政府和大跨國企業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事實上已經是建制的一部分。那裏既有自我政治審查,更多的是商業考慮的自我審查。

新聞及評論不單偏頗,而且更娛樂化。經年累月的接收「娛民政策」垃圾資訊,人民已經不辨是非,無知的人民自以為有知,為政府和利益集團所隨意擺布。以美國為例,二○○五年連官方也默認伊拉克從來沒有擁有大型殺傷力武器,但是因為媒體不斷提供錯誤的資訊,到二○○六年,相信伊拉克擁有大型殺傷性武器才引致美國出兵入侵的美國人民,數量竟然還有所增加,當中尤以平時收看霍士新聞台的人為甚。

又以西方媒體一向津津樂道的「水門事件」為例,這事件被渲染為《華盛頓郵報》敢於報道事實,連總統都能拉下馬,證明美國媒體如何獨立敢言。最近當事人臨終透露真相,卻原來是美國政府內部鬥爭,聯邦調查局副局長因不滿不被提升,竟然暗中非法監視總統,並借媒體作報復。《華盛頓郵報》內部明知這背景,卻甘心被利用。這裏且不論尼克遜是否該罷免,只是西方媒體的神聖光環,絕對過份。
西方媒體腐敗如斯

西方媒體腐敗如斯,我們日常引用的幾份大報,還能保持一定的水平,但其評論充其量也只可能修修補補,小罵大幫忙。連新聞報道也為求表面的平衡,正反意見都要報道,模稜兩可,有態度也只能含沙射影,指桑罵槐。

以今次金融海嘯為例,在二○○八年九月十五日大爆發之前,事實已經擺在面前,幾乎所有嚴肅的經濟學者都認為事態嚴重,但與金融有關的論者,還堅持美國經濟基調良好,金融經濟的問題不大,難以影響實體經濟。西方如此的媒體生態,已再難擔當關鍵時刻把關的嚴肅角色。

我國的媒體被黨嚴密監管,經常報喜不報憂,但起碼態度嚴肅,加上從業員仍有堅持良心和專業精神,對於社會不平之事,仍敢於揭露;雖然個人和單位付出一定的代價,但卻受圈內一致的敬重。

而互聯網無遠弗屆,難以抑止,已經成了有群眾廣泛參與的中國特色輿論監督工具,中央領導也不能不加以重視。但依靠真實性和準確性都難有保障的網上媒體,非長遠之計。我國仍需要培育一個讓專業媒體負責任地監督制衡政府和利益集團的環境。

至於香港,媒體一方面充分娛樂化,嘩眾取寵之極,同時也是各方勢力的博弈工具。表面上它對政府監督無微不至,事實上它是拾了芝麻,丟了西瓜。當守門狗它不合格,只是一頭公器私用,唯利是圖的癲狗。

註一:Lau Nai-keung: It's time to take seriously a US-led global recession, China Daily, 2005-10-06 。這比 Nouriel Roubini 二○○六年九月七日著名的預測,足足早了近一年。

註二:二○○六年十月十日「警號:全球經濟衰退」、二○○六年十月十七日「警號:國際金融風暴」、二○○六年十月二十七日「金融危機逼中國思考」、二○○七年三月二十日「今天成立危機處理小組」。

Wednesday, April 1, 2009

螞蟻與草蜢 ——金融海嘯深入反思之二 - 劉廼強

信報財經新聞
2009年3月31日
大陸與港
螞蟻與草蜢 ——金融海嘯深入反思之二
劉廼強

一說到可持續發展,大家馬上會聯繫到生態環保,或者更嚴格的說,是人口、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但是我們如果深入的思考一下:要是大家都接受了人口、資源、環境的制約,並且在其規範之內進行經濟發展,經濟便會自動地向前發展了嗎?

可持續發展也者,顧名思義,需要有一種可持續的動力,這是可持續發展的足夠條件。或曰,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是生產力。根據馬克思的說法,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技,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但他這概念的時間觀念,起碼以百年十年為單位。
人類社會忘卻儲蓄

生物的本能,是生存和延續。相信大家都聽過螞蟻與草蜢這個寓言:草蜢在夏天只懂得享樂,沒有餘糧,過不了寒冬;螞蟻既勤且儉,靠夏天儲好的糧食,安然度過。其他生物,大不了是像螞蟻般儲糧過冬,只有人類不但能抗拒生物性傾向於即時滿足的引誘,懂得儲蓄,還進一步懂得把儲蓄轉化為投資,有投資才能有工具、有科技,生產力才能不斷發展,才有未來更高水平的消費,並把其他生物遠遠拋離,成為萬物之靈。

但是人類社會,許多時卻忘記了這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點。像美國,它的個人消費竟然佔了GDP的四分三,個人儲蓄率是負值,私人負債卻高達GDP的百分之九十,而整個社會還在不斷鼓勵市民消費,先使未來錢。這樣的社會,甚至連草蜢都不如,因為草蜢是不會夏吃冬糧的。

跟其他國家相比較,我國的儲蓄率無疑是過分偏高,但是國人注重儲蓄這一文化特點,是數千年經歷過多少天災人禍所養成的良好習慣,幫助我們安然度過無數個嚴冬,以及當前的全球特大經濟危機。

西方經濟發展到了今天,大規模生產,要求人民大量消費,才能支撑,因此不免要在廣告促銷上大力挑起生物性最基本的食色之欲,和即時滿足的傾向。尤其是在兩性關係不穩定的後現代社會中,於大吃大喝,滿足口腹之欲之後,又要通過各種手段去減肥,去保持美麗青春,以維持對異性的吸引力和性能力。

此外,一年還要買幾雙鞋、每季要添幾套衣服,沒穿幾次就要拋棄。房子要大,縱使不搞幾套或者經常搬家,傢具看膩了,又要換。車子要經常換,那更不在話下了。經年累月的不斷洗腦,大家理所當然的認為這就是理想生活。全球資源枯竭、生態環境破壞,發展之不可持續,就從這種消費文化開始。

我國在污染嚴重,資源需要大量進口的困境中,上下終於下定決心,要走「節約型社會,循環型經濟」的道路。但是一旦成功,整體消費難免會下降,GDP的增長便會停滯不前。增長與節約循環,豈不自相矛盾?
健康無憂快樂泉源

人類不斷努力改良生活質量,問題出在什麼才是良好生活質量?當今我們工作的效率不斷提高,但全球的人均工作時間、勞動的強度和壓力卻有增無減,人民普遍處於亞健康狀態,長期靠補品和藥物來支撑,疲勞之極,連性需要和性能力都在下降軌迹上,這叫良好生活質量?

快樂其實很簡單:身心健康,生活無憂,有時間和精力去維持穩固融洽家庭和親友關係,以及實踐個人的興趣和理想;門外無債主,家中無病人,那就很快樂、滿足。但在時下的價值取向、消費習慣和發展模式,這最起碼和不難滿足的良好生活質量要求,卻成了難得的奢侈。

為了滿足上面列出的基本要求,這用不了很多錢,所以毋須過分操勞、寅吃戊糧,大量借貸,還可以有足夠的積蓄,作消閒娛樂和自我發展,和備不時之需。這才是「以人為本」,使人民真正快樂滿足的經濟發展和消費模式。這一生活模式也消耗不了多少資源、對生態環境起不了太大的破壞。

「螞蟻」消費模式,着重點是個人知、情、意的維護和發展,通過消費,個人不單基本需要得到滿足,身心健康,得以進一步自我完成之外,還能顧及千秋萬代的發展;同時,這也是高儲蓄率的消費模式。

在宏觀經濟學中,儲蓄和投資是一個錢幣的兩面;高儲蓄就能支撑高投資,而只要投資得當,愈多的投資,就有愈大的回報。改革開放三十年持續高增長的動力之一,是我國人民的高儲蓄率。我國如要長期保持較高的增長率,就要長期保持同樣高的儲蓄率。我們不要聽那些食洋不化的人的話,高儲蓄本身是沒有錯的,世上只有過量的消費和錯誤的投資。

領導們再不能見物不見人,花錢在人身上: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這四大社會安定和發展的支柱,首先不是普通的消費,更不應簡單地視為福利。投資在人,無論在短期的就業和長期的回報,都遠比硬件投資大,應該是我們未來發展的國策。
改革失敗太市場化

這裏也不能依靠市場經濟,我國教育、醫療、住房的改革失敗,就是過分市場化。美國雖然奉行自由經濟,政府卻基本上扛起教育和社保,所以這兩方面問題不大。而美國從基礎教育到大學本科,雖然都不很突出,卻靠研究的雄厚資源,以極低成本吸引世界各地精英歸美國所用。但是在醫療和住房則全面私營化,其醫療支出佔GDP的百分之十五,但效益卻遠不如支出只佔GDP的百分之七,但基本上醫療是公營的英國。

結果不少人因醫病傾家蕩產,更多人失醫無援而受苦和死亡,只益了保險公司,可謂全球最差的制度。至於住房,一方面是依靠市場,卻立法要求人人都有權買房子,這才出現美國才有的「次貸」問題。

「螞蟻」與「草蜢」發展模式的不同,首先是消費與儲蓄並重,並非單突出消費;而「螞蟻」式的消費,是輕產品而重服務、輕物質而重精神。消費除了滿足和享受之外,更帶有維護和增益的元素。消費轉化為以人為本的投資,着重於不懈地發展人力資本,大量轉化為科技,使生產力能不斷提升,少耗資源,低排放,經濟得以維持高速發展,卻始終不脫離人的福祉和自我完成。

「螞蟻」發展模式,與我國現在發展模式相比較,我們當前的消費是輕服務而重產品、輕精神而重物質。個人被迫時間長、壓力大工作,身心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消費主要是為了即時滿足和享受,許多時更對身心有害無益。投資過分注重基建和生產設施,而輕於發展人力資本。結果造成產能過剩,需要靠大量出口吸收;弄到資源枯竭,大量依靠進口、高排放,污染嚴重;辛苦賺來的外滙累積自己卻無所用,只能用來買美國的債券,支持人家進行「草蜢」式消費。

另一方面,人民的教育、醫療、社保、住房問題難以解決,人力資源低水平,科技和生產力提升緩慢,經濟難以可持續發展。

「草蜢」發展模式和我國目前發展的模式,都已證實走到了盡頭,是進一步解放思想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