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2, 2010

天地不仁 - 岑逸飛

2010年4月22日

生命通識

岑逸飛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這句話,引起許多爭論。「仁」是褒詞,「不仁」是貶詞,但中國人有敬天傳統,視聖人為偶像,說「天地不仁」、「聖人不仁」,許多聖人之徒受不了。做人怎可以麻木不仁?麻木不仁便沒有悲憫心,那是刻薄寡恩的法家之道,而事實上,法家思想確是剽竊道家哲學並加以利用。

老子將天地、聖人與芻狗並列,先要搞清楚「芻狗」是什麼,有何用途,才能了解老子的真正涵義為何。所謂「芻狗」,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是祭祀時的祭品,其後因社會風氣演變,用草紮一隻狗形來代替真狗。芻狗做好後,祭祀前都得到眾人重視,不會隨便亂碰,但祭祀後芻狗的利用價值完畢,被人棄如敝屣。

只須看看芻狗在祭祀前和祭祀後人們對待它的兩種態度,或可恍然而悟,對芻狗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祭祀前是仁,祭祀後是不仁,正所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天地或聖人都是如此。天生萬物,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該做便做,既無條件,也不居功,像芻狗一樣,功成身退,而聖人也該效法天地這種精神,養成這種胸襟。

儒家常說天地有仁心,滋生萬物,對此老子其實並不反對,他反對的是刻意求仁,如此行仁會流於造作,有所偏差。行仁之道,要一任自然,因時因地制宜。對此,老子跟着有個比喻,他說︰「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意思是說,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它空虛而不枯竭,愈鼓動風就愈多,生生不息。可見老子說不仁,不是一般所理解的不仁,而只是一個風箱,空蕩蕩什麼也沒有,但有包容性,以自然之道實踐仁,視乎實際需要,有時甚至以不仁手法履行真正的仁道。

舉個例子,國家受別國侵略,志士殺敵救國,表面上殺人是不仁行為,但救國則值得歌頌。若是因憐憫之心而殺敵手軟,那麼「對敵人仁慈,即是對自己殘忍」,這就是所謂「婦人之仁」。婦人之仁是軟心腸的仁,不識大體,不懂原則,好心做壞事,這種不知變通的儒家之徒很多,孔子譏為鄉愿,有的更成為陋儒、腐儒以至賤儒。

相形之下,老子的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是硬心腸的仁,更貼切的說法,是可柔可剛的仁,是在一個更高層次說仁,「不仁」是無所謂仁,無所謂不仁,更沒有否定仁,而是超越仁的層次追求自然無為,天地既不是殘忍,聖人也不是凶狠,而是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讓百姓自由自在,毫不勉強百姓去做違反本性的事,那才是真正的仁。

當然,老子這種寫作手法,稱為悖論,又叫弔詭,故作驚人之語,用普通常識去看並不正確,例如說「站着比走路更累」之類,但想深一層則有道理。不知就裏的,見老子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以為他視民如草芥了。

No comments: